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5-04-05 06:04:00
闫泽文
清明时节,空气湿润,天空时而阴郁,时而清澈。数不清的风筝在空中舞动,有沙燕、蜈蚣、蝴蝶等传统纹样的风筝;也有汽车等现代元素样式的风筝;还有哪吒、哆啦A梦等动画角色样式的风筝……
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仰望天空,思绪被拉到儿时,爷爷带我放风筝的情形。那时放飞的风筝,均是他带着我亲手制作的。至今记得童年做燕子风筝的场景——用菜刀破竹子,制成一根根篾条,选取韧性好、弹力大的作为风筝骨架,糊上纸张,调试颜色,用木头削制线轱辘,一只完整的风筝就做好了。在追逐春光的田野里,爷爷用粗糙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告诉我说,“放风筝时要听风的脾气”。就是这双温暖而粗糙的手,完成了中国传统风筝制作的核心技艺:扎、糊、绘、放。
风筝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传说当时的巧匠公输般“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亦有悠久历史。最早的明确记载见于唐代,此后逐渐流行。明朝文人徐渭在《风鸢图诗》中描述了清明时节放纸鸢的场景:“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迥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作为一名潍坊人,我一直为家乡的风筝感到骄傲。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让天空成为人类想象力的竞技场。蝙蝠、锦鲤等民俗气息浓郁的风筝与“火箭”“空间站”等科幻风格的风筝斗艳,路边小店的风筝胸针、风筝风铃、萌版风筝徽章等文创产品备受喜爱。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风筝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到传统技艺在当代绽放的无限魅力。
愿风筝乘着“非遗”东风,载着中国故事飞向远方!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