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4-09-25 09:48:21
9世纪中期,趁着回鹘汗国的瓦解以及唐王朝的内乱,契丹逐渐站稳脚跟并成长起来。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上位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契丹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主耶律德光乞援,请求对方支持他夺取帝位。获得十六州后,契丹国力空前提高,而华北平原上再无险要阻碍,契丹可以长驱南下,威胁和攻掠中原。
而对于中原地区的混乱与积弱,契丹更是虎视眈眈,不断地干涉中原事务。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攻入大梁城,灭掉后晋。
公元954年,柴荣登上后周帝位,通过对禁军的改革,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公元959年,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然而不幸突染重病,不治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
五代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八姓十三帝,改朝换代基本上是前朝的重臣或武将通过兵变夺权实现。为杜绝此后患,赵匡胤在军事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整顿,在朝廷上重用士大夫实行文治,武将地位下降。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也为北宋武力上的羸弱埋下了祸根。
公元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随即又向辽朝大举进攻,由于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导致了“高梁河之战”的溃败。高梁河之战以后,辽军经常进犯北宋的镇州、雄州、雁门关等边境地区。
宋太宗一度想弭兵议和,却被辽方拒绝。公元986年,宋太宗听信边将贺怀浦父子建议决定再度起兵北伐,结果再度惨败。雍熙北征的惨败,使得宋军元气大伤,太宗本人也锐气尽失,再也不谈收复燕云之事。而辽朝却乘胜利之威,屡屡兴兵南犯,抢掠州县,重新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他向辽朝表达了愿意和好的意向,也受到辽朝的冷淡。因为当时宋朝不仅在辽朝面前失去了优势,而且正深受西北党项人的困扰。辽朝统治者看透了宋朝的软弱和所处的困境,因而决定加强攻势。
公元999年,辽军大举侵入河北,在保州附近受挫于宋军田绍斌、石普和杨嗣等部,继而又在遂城受挫于宋军杨延昭部。
公元1001年十月,辽军再次入侵,宋将王显在遂城击败辽军,辽军进至满城后即行撤退。公元1003年四月,辽将耶律奴瓜、萧挞凛又率军进攻定州望都。宋将王超、桑赞临阵畏缩而退,王继忠力战不支,被俘投降。这两次季节性的攻势,都是辽朝更大规模进攻之前的试探性行动。
公元1004年八月,辽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亲自指挥下,以收复"关南之地”为名,再次大举南侵。此次辽军来势极猛,一路攻占遂城、望都、冀州等城,并越过宋军坚守的许多州县,迅速深入北宋腹地,于十一月间进逼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
北宋朝中大臣在如何对付辽朝进攻的问题上,产生了迁都逃跑和坚决抵抗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逃往成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要求真宗即刻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击退辽军。他认为如果抛弃宗庙社稷,窜往楚、蜀,必然会使敌军长驱深入,宋朝的江山就难保了。最终宋真宗决定北上亲征。
十一月二十四日,辽军对澶州北城展开三面围攻。辽军主帅萧挞凛身先士卒,向宋军发起进攻,却被宋军的强弩射中额角,于当晚死去,这一意外,使辽军士气大挫。然而宋军并不知晓这一真相。
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到达澶州南城,然后再登上北城城楼,打起龙旗,张开黄伞,澶州内外的宋军官兵顿时高呼万岁,士气大振。相形之下,辽军士气则更加低落。
萧挞凛一死,辽军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宋真宗登临澶州北城,更是让辽军骑虎难下。
两军对峙之下,辽朝统治者感到要在澶州击败宋军已不可能,而辽军南下又系冒险深入,沿途州县大多仍控制在宋军手里,随时可能被截断退路。因此,双方在澶州相持的时间越长,对辽军越不利。于是,辽朝统治者决定尽快同宋朝议和,以摆脱危险尴尬的境地。
萧太后授意王继忠与宋朝的官员接触,向宋真宗递交了一份国书,宣称辽方希望恢复友好关系。宋真宗考虑到当时宋国的实际能力,无法彻底消灭契丹,也难以夺回燕云十六州,因此同意和谈,他安排曹利用出使辽营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宋辽双方最终签订和约并互相交换盟书。这个盟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辽朝承认关南之地属于北宋所有,双方边界回归到入侵前双方事实占有状态。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有︰
1、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和银十万两,以为"助军旅之资"。
2、双方沿边州县各守境界,严格制止对对方边界的非法侵入。
3、双方均不得接受对方逃亡人员,对逃人对方境内的人必须遣返。
4、双方交界处的城池和边防设施可依旧保存修葺,但不得增修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5、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此外,双方还就外交礼仪和彼此名分地位作了约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这种虚构的亲属关系实际体现了双方的平等地位。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力量相对均衡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也是宋辽双方务实态度的一大成果。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辽朝也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南方边境的防卫负担。双方在此后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了和平往来、密切交流的状态,史载,"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种新型的地缘政治平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澶渊之盟虽换来了辽宋一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它使宋朝君臣从此忘战去兵,羞言武备,奢谈太平,对外常常屈己讲和。后来在与金国议和时,甚至不惜丧失民族尊严,这是后人必须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