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4-08-29 09:02:40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所以苗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但主要居住还是分布于我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历史以来,苗族人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直至1949年以后,才统称为苗族。
苗族有许多的民间的传统节日,如: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我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居民,他们的苗年日期,由于地理纬度不同,收谷的时段有一定的时差,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导致各地的苗年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苗族过苗年就如同汉族人过除夕一样,在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经济宽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都要在家吃年夜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大中华都说是龙的传人,这就表示迎接龙进家。
天亮黎明时候,家家户户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吃完早餐后,中青年男子向长辈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新年的前两天,不出外出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些地方,这几天都由男做饭,不让妇女做饭;男人不外出拾粪干体力活等等。
这些年来,苗族的婚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苗年的第四天开始,一些比较年龄大的人会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相互串门;有些青年男女会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也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荡,称"游方",男女之间相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基本前后活动大概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也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他们称为汉年,现在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变成了过春节,不过没有苗年隆重和规模巨大,认识汉字的苗族也和汉族一样贴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更有一些婚嫁也会在春节举行。现阶段湘西地区的苗族春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赶牛场"活动;广西融水县一带的苗族过春节,也举行芦笙舞会,规模盛大,参与人群可能能达数万人之多。
龙船节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主要在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都进行龙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
四月八——农历四月八日,在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人们为了纪念苗族英雄亚宜而由来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吃新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节期一般2天,家家户户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还把自己的稻田里稻苞采摘上7-9根插放在糯米饭碗边上,再点上香烛、燃烧纸币,长者还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还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余下的就留给孩子们吃,这样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就开始共进美餐。第二天,人们在居在一起参加跳芦笙会,有的观看,有的跳芦笙舞;也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
挂丁片区一带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举行节日,而凯棠片区一带则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举行节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一带又在七月中旬卯日举行,大致在七月半。基本举行3至5天集会,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赛马等。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从以上过节的时间来看各地过节时间不一,大概时间都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过节的时间里,受邀请的客人都身穿节日盛装,带上礼品,牵着斗牛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当夜幕降临之时,屋内、芦笙场上到处都荡漾着欢歌笑语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芦笙节”和“鼓藏节”我已经分别做过一篇叙述,在此就细致的展开。
花山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基本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比较流行这个节日。苗族住地不同,细分族也多,所以苗族的服饰也有差异,过花山节的日期也有差异,节日的名称也有异同。
黔西北的铁盔一带,一般在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准备好接花种或接花秆举行"接花"仪式。用三匹马挂红,到别的花场上驮少量的泥土来堆积在新场上,表示花种;"接花秆"是用长青树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场的中心。一切就绪,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
他们在花秆的顶上悬挂上一幅两米长的红绸并配上一个红布小包,小包里装上赏钱。能够吹着芦笙,并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红绸(有的挂一壶酒)和红布小包,然后在吹着芦笙从秆顶顺利下来,就获胜得赏钱。有的地方还兼举行赛马、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年轻男女们对歌,演奏芦笙、箫、笛、口弦等民族乐器,遇上意中人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品。中老年人相互拜亲访友,互相谈心,活动一整天。
赶秋节——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族地区,在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
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分别擎着一个饱满的玉米棒和一把金黄的稻穗,来到秋千架下,向人们报告一年的收成,祝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青年人争先恐后地涌上架在10多米高,呈纺车形状的秋千,用每架可以坐一人的车辐八架,相互错开。送秋人用力推动,秋千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人们发出阵阵欢呼。突然,送秋人用力顶住秋千横木,秋千戛然而止,上面的人纷纷往下跳。按习惯,最后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声唱歌。有的青年人有意停在上面,趁机用歌声向恋人吐露心曲。
关于这一节日的由来,据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这里我就不在叙述了,如果有喜欢的朋友,我们后期可以在做一篇述说。其实我想应该也有向心意的人送秋波的意思吧!
踩鼓节——主要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们聚集到当地规定的歌场,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鼓,由他家搬进鼓场放置在鼓架上,并用力敲鼓,人们闻声翩翩起舞,年轻人就在此种场合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
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祭尤节——农历10月的第二个牛场天为"祭尤节",苗语叫"农尤","农"意为吃或祭,"尤"为人名,族名。活动主要意义是祭一位叫尤的先祖,据腊尧寨祖传口传:早前,腊尧人有一位勇猛善战,生相怪异,威震一方的祖先,被其他的部落设计诱杀了,存活下来的人们为了逃命,只得不停地迁徙,其中就有一部分人来到了黔东南、丹寨,这些腊尧人为了祭奠那位遇难的祖先从此就把这一时间定为祭尤节。
祭尤节是苗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又是促进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交流发展的节日。
节日当天,家家都要备上糯米粑粑、甜酒、鱼、菜叶、树叶,请祭师念祭词,举行祭祀仪式。祭桌上摆9个碗、9块粑粑、9堆菜肴供与9个祖公,这与史书记载的:"九黎共有九个部落,其酋长是蚩尤,他有兄弟81人,即81个民族酋长"相应。"祭尤节"祭师在诵祭词时,分别念8段相应的内容,每段都分别供上九碗酒。这些现象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远近四方的亲戚朋友都纷纷走来,共同赴宴欢度。使整个地方完全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苗族是个大的组合民族,细分族众多,所以各个细分族都还有诸多的节日,如:如湖南湘西的"看龙场"、"樱花会";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动春节",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过的"罢谷节";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二月初二过的"敬桥",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过的"吃姊妹饭"节,以及凯里六月十九日举行的"爬香炉山";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米花场",湘西凤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隆壮盛舞,齐集歌场,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以纪念自己的祖先等等。有些地方,还过清明节,但保存有扫墓立卑之风。
有些地方还有:闹冲节——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集会人数很多,活动有斗牛、对歌、跳芦笙等。
爬坡节——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凯里市境内的游方节、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姊妹节(姐妹节)、凯里舟溪一带苗族人的芦笙节 、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捕鱼节、贵州省台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吃信节、贵州关岭一带苗族的砍火星节、客家年(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晾桥节、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的爬山节(爬坡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