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清明三候:天地万物的奇妙变迁

更新时间:2025-04-04 07:06:00

清明初候·桐始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

清明,大节也。

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清明在中国人生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吟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但清明的内涵太过丰富和厚重,远非这样的集体记忆可以完全概括。清明的内涵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社会的,甚至是政治的。

要读懂清明,不妨返璞归真,把心安放在宇宙中,以一颗初生婴儿般的本真之心,去融入天地万物,静心感受清明时节大自然的气息。

白桐花开清明风。

几年前的清明时节,走在北京郊野,我第一次惊喜地发现,那高高的桐树开花了。北京人习惯称其为泡桐,其实它有着一个雅致的名字:白桐。白桐树长得高大,需要你高高地抬起头仰望它,才能看到那高耸的树冠。桐花有紫有白,花色清淡,却开得极其热烈,花朵硕大而不失妩媚,在高挺的树干上如叠云飞瀑,纵然只能远望,亦能感到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才气纵横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写活了桐花绽放那繁盛的气势。

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烂漫之中,却给人沉静、素雅的感觉。明朗的天空中,只有同样高大的柳树可以和桐花比肩“对话”。已是深春,柳条渐渐显出了柔嫩的翠绿。看那紫、白的桐花伴着青青柳条在和风中摇曳,我的心里不禁荡漾起别样的温柔与清朗。

驻足在桐树下,我为这美好的温柔与清朗感动了。将“桐始华”作为清明初候,可见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树高大,广布山野,只有当阳气盛至化阴之境,桐花才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对清明之谓的由来的总结,委实精辟!

在时空的交替中,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这一时节的太阳是清新的,万物是清新的,流转于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

山水同清,日月同明,这个时期天地万物的清洁明净,此前未有,此后亦不再。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把四月清明的美好写得淋漓尽致,四月的春,轻灵,光艳,风软,星闪,细雨点洒,百花鲜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如此至美至好的时节,为什么老祖宗要把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而使其带有悲思悲情呢?

清明初候·桐始华 徐冬冬(绘)

在对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传统智慧的体会中,我对先贤如何去了解和观察自然界,并探求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多有感悟。深味而知,至美离不开至善。世间的最美,自然要与我们的至爱分享。所以,在清明时节,我们要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相隔,最美好的东西也永远与其同在。

而在清明尽孝致善的伦理道德之美中,更有古人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和哲思悟道。在惠风和畅、春光明媚时去追思祭祖,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并敬畏生命的“生”,同时告诫我们盈虚有数,悲欣有度,生命相似相续,人当慎终追远,节制而行。享受春意盎然的欢欣时不可放纵,感怀生命逝去永不可追时也当悲而不伤。

苏东坡《东栏梨花》云:“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后汉书·班固传》有道是:“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朗,明净,在自然的境界,在人生的境界,在建设人类社会的境界,都是最美好的一种追求。

“洁”而后清,“节”才能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乃清明之本、清明之魂也。观《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华》,如果你感到了一种澄澈的气韵和境界,那么,你就读懂了清明。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生动传神宇宙间

进入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对如今的城里人来说,这个从农耕时代走来的物候总结,似乎格外陌生而遥远。

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对田鼠的释义很是生动:“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那鴽是什么呢?《素问》是这么说的:“鹑也,似鸽而小。”也就是一种鹌鹑类的小鸟。

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

还记得惊蛰节气的三候吗?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那时,阳气才刚刚冒头,蛰虫才刚刚从漫长的冬天中惊醒。走过了惊蛰,走过了春分,到了清明“田鼠化为鴽”,天地间已然是百花怒放,百鸟飞翔,生机勃勃,亮丽无比。

这意味着,天地走到这个时节,已经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大变化,阳和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

碧桃,玉兰,樱花,丁香,海棠,连翘……这时的大地,是五彩的;这时的五彩,是浓郁、鲜亮而妩媚的。目之所及,处处充满着生动的神采。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妙就妙在这“生动”二字。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 徐冬冬(绘)

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认为绘画重在“传神、写神、通神”上,这一提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绘画不是以“写形”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

中国艺术无不相通,先有金石篆刻,后有绢纸笔墨。诗、书、画本为同源,理法一贯,琴、棋也与之相通。儒家、道家、佛家之说,对绘画、书法各有其影响。当然传统绘画受到道家的影响较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艺术对神韵的理解和追求,几乎离不开“自然”,尤为强调与自然的共融。

故而,在中国绘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峰峦叠嶂,春云出谷,白练飞下,一老翁端坐松下抚琴,琴声与松涛回荡于幽谷,再与那瀑声合而为一,泉音如心声,宇宙之心与人心相通化之,从中参悟人生。

不管是对艺术,还是对人,中国文化里有一个很高乃至最高的赞美,就是赞其神韵。《宋书·王敬弘传》赞美敬弘的神采:“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代司马光在《送守哲归庐山》诗中赞美哲公的风度:“哲公金陵来,神韵自孤秀。”文艺作品的情趣要上升到“神韵”的层次,是历代中国文人至高的追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论述道:“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宋》说得更痛快:“矜持于句格,则面目可憎;架叠于篇章,则神韵都绝。”

甚至可以说,“神韵”二字,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一种精神图腾。

这种对“神韵”的追求,对“生动”“传神”的注重,在《四季》的抽象绘画语言里,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强化。

人间四月天,正是大自然最生动的时节,宇宙万物充满神采。和传统的中国绘画相比,《四季》的笔墨不再局限于眼中所见之百花盛开的生动,亦不再局限于心中所感之春意盎然的欢欣,而是用创新的手法,把宇宙间那种可感可悟却又难以眼见言述的神韵,淋漓尽致、酣畅痛快地表达出来。

在宣纸上活泼泼流动的色彩里,飞扬的神韵扑面而来,你会看到比现实中的大自然更明亮、更鲜妍的春天。《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驾》的“生动”与“传神”,由此具有了新的审美表达。

清明三候·虹始见——春雨生情花曼飞

风雨之后见彩虹。这个哲理,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

日照雨滴彩虹生,这是多美的景象!而阴阳交会的天地,又该是多么活跃!

此时的天地万物,幸福地浸润在气温不断上升所带来的阳光、雨水和春风之中。闭上眼,仿佛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田间的冬小麦、山野里的竹笋开始拔节;牛、羊、马快活地抖着身子;孩子们欢快地嬉戏、跳跃,笑声飘荡在空气里,身体像在抽条,噌噌噌地长高……

最能代表春天的花朵,无不留恋这一年一度亮相的机会,尽情展现着靓丽的容颜,不肯离去。桐花在高高的树冠上盛放,桃花、海棠俏丽多姿,而艳冠群芳的牡丹就在这春深时节傲然登场。白玉、二乔、墨魁、赵粉、状元红、姚黄、蓝田玉、豆绿、葛巾紫...好像天下所有美丽的色彩,都集于牡丹一身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当百花迎来了花中之王,春天的高潮到来了!在万物拔节的生龙活虎中,激情怎能不飞扬?

连师道尊严的孔子也不禁神往这样一种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孔子闲暇时与几个高足弟子谈论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情志,曾点的志向简单朴实,他向往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零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大为赞赏。

这是多么富有情趣的春日郊游图,阳光下,春风里,沐浴、唱歌、远眺,生命的激情呈现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充满最本真、最朴素的充实和欢乐。

春天的高潮里,诗情怎能不飞扬?

清明三候·虹始见 徐冬冬(绘)

代表文人雅士情调的经典故事“曲水流觞”,就发生在这个时节,成就了传世名篇《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的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沿着蜿蜒的溪水,饮酒吟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感叹道,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以享受到极致的视听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如此春意浓郁的时节,又怎会少了爱情?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说是写少女怀春不得而生春愁的千古名篇。

对于春天里的情爱,古人的表达是浪漫的、开放的。看《诗经·溱》的描绘:“溱与,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之外,洵订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用现在流行的语言翻译,就是:溱河有河春波荡漾,帅哥美女采兰水上。美女说:看看去?帅哥说:去过了。再去看看吧?河水之外,河滩宽敞又舒畅。男女相戏喜洋洋,互赠芍药情意长。

农历三月三,在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也是爱情的节日。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延传开来。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将摇曳绮丽的风情渲染无遗。直到今天,壮族、侗族、苗族、黎族等民族仍保留了这个节日习俗。

淳朴的激情,风雅的诗情,浪漫的爱情,都在“虹始见”这个春意深深的时节伸展开来。在国色天香的千娇百媚中,观天地阴阳之变,赏百花争春之态,画家徐冬冬对春天的感悟,既有对传统的延续,也有颇具当代意识的总结。

画家说,春是生命之初始,自混沌中走来,从无到有,善恶自生。生命的灵魂与天地阴阳平衡所产生的和谐的气息交融,就是春天的神韵。

相关推荐

清明时节雨来了!下雨时间、雨量→

今天(4月4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申城白天天气多云为主,夜里转为多云到阴。早间市区徐家汇站9.7℃,白天最高气温约20℃。风力方面,今天东到东南风3~4级,中午起增大至4~5级,相对湿度90%~30%,外出注意补水防晒,清明祭扫注意用火安全。清明假期第一天,虽然申城天气依旧多云为主,好在阳光依

2025-04-04 18:30:00

双语视界(17)丨你知道吗?24节气中,唯有它是“双重”身份!

Qingm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omb-Sweeping Festival, is a great time for spring outing. With a history spanning over 2500 years, it’s one of China

2025-04-04 08:43:00

二十四节气|清明三候:天地万物的奇妙变迁

清明初候·桐始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清明,大节也。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清明在中国人生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吟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但清明的内涵太过丰富和厚重,远非这样的集

2025-04-04 07:06:00

今日清明!

#网络中国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今天4时06分,我们迎来春季第五个节气——清明。温馨提示:清明正值森林防火关键期,请大家祭祖扫墓时,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定,不携带火种进入林区,同时,合理安排祭扫时间和路线,避开高峰时段,遵守交通秩序,确保祭扫活动安全有序。

2025-04-04 07:00:00

清明“警”色护平安

清明时节,春意渐浓。节日期间群众出行意愿强烈,车流、人流密集,跨区域流动量大。威海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根据清明节期间社会治安特点,科学调配警力部署,筑牢安全防线,做好节日期间的社会面巡逻管控工作。武装巡逻组采取车巡、步巡、定点执勤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城区主干道、繁华街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的巡逻防控力

2025-04-03 19: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