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5-03-31 20:10:00
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地震,3月28日在缅甸中部发生。
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最新统计,截至当地时间30日午间,缅甸全国因强震死亡的人数达到1700人,3400人受伤,另有约300人失踪。
此次地震暴露出缅甸在建筑抗震、交通网络、医疗资源等方面的短板,也对国际救援和未来重建提出严峻挑战。四问缅甸地震,今天《夜观天下》带您探寻答案。
Q1:缅甸抗震救援效率怎样?
建筑抗震等级较低,交通和医疗等问题是“拦路虎”
第一个问题,缅甸抗震救援的效率高不高?这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首先,缅甸建筑抗震等级普遍较低,这是此次地震伤亡较大的重要原因。缅甸超过七成的建筑采用砖木或竹筋结构,农村自建房大多缺乏抗震设计,即便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未严格执行强制性抗震标准。在此次地震中,曼德勒、实皆等地大量建筑瞬间倒塌,致使上千人被埋压死亡。以曼德勒翡翠市场附近的酒店为例,其倒塌直接造成数十人不幸遇难。
其次,交通网络不畅通以及医疗资源匮乏,是目前救援面临的难题。缅甸公路密度仅为中国云南的1/4,震后实皆大桥断裂,曼德勒机场关闭,山区道路塌方,救援队伍难以进入偏远地区,“黄金72小时”的救援窗口时间被严重压缩。
医疗资源方面,缅甸每千人仅0.7名医生,灾区医院电力中断、药品短缺,部分伤员因无法及时救治而恶化,次生死亡风险上升。
Q2:哪些国家伸出援手?
中俄、东盟多国及时援助,美国目前是口头答应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国际社会各方积极伸出援手。联合国拨款500万美元,协调国际医疗队支援。中国凭借地缘优势与中缅“胞波情谊”,率先派出云南救援医疗队(37 人)和国家救援队(82 人)深入灾区救援,并承诺 1 亿元人民币物资援助,充分展现“中国速度”、大国担当。俄罗斯也响应迅速,总统普京指示派遣救援队。
3月31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准备装载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
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成员国纷纷派遣专业队伍,快速填补灾区医疗、搜救等需求缺口。东盟启用“紧急响应和评估小组”和“灾害紧急物流系统”,整合成员国资源并统一调度,在区域治理中发挥关键抓手作用。
不得不说的是,直到目前,美国只是口头承诺援助,暂未落实具体措施。
Q3:灾后重建面临哪些挑战?
农业民生或陷入保障困境,三个方面矛盾交织
缅甸的震后重建,面临的社会性难题与其经济社会结构紧密交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矛盾:
一是农业社会脆弱性与灾后民生保障的冲突。缅甸农业人口占比超60%,地震损毁水利设施,影响夏耕,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和农民失业。
二是地方武装割据与救灾资源分配的博弈。缅甸国内治理体系是“碎片化”的,军政府与地方武装互信不足,将极大阻碍灾后重建的协调推进。救援物资分配可能引发冲突,部分重建项目或因安全风险而推进缓慢,甚至搁置。
三是国际援助“政治化”,与本土治理能力的失衡。缅甸经济长期依赖于农业和自然资源出口,地震摧毁众多基础设施后,财政收入减少,更难以支撑重建。而国际援助方面,缅甸军政府与西方关系紧张,这些援助分配时可能会被要求与各地政治立场挂钩;部分西方国家可能在援助上附加政治条件,将加剧缅甸内部治理困境。
Q4:在应急响应方面将来如何改进?
缅甸应急体系有所提升,国际协作应更加开放与协调
总体来看,缅甸应急体系在速度与协作上有局部提升,但仍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政治割裂及专业力量短缺,整体效能仍低于东南亚邻国平均水平。其进步更多依赖于外部技术输入。
如果与2008年纳尔吉斯热带风暴时期相比,当时军政府拖延国际援助准入,那这次缅甸主动向中国、联合国等发出救援请求,体现出更为开放合作的态度。
在技术应用上,缅甸首次引入卫星遥感辅助救灾,通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获取14颗卫星影像数据,识别出1591栋损毁建筑及道路断裂点,比2016年若开邦地震时,依赖人工勘察效率提升70%。
但是,缅甸在次生灾害防控上仍存在系统性缺陷。比如堰塞湖监测,就完全依赖中方技术支持。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愿各方救援力量能够帮助缅甸人民渡过难关,愿受灾民众尽快重建家园。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致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受访专家
主播:田珊
文案:田珊
摄像:朱文博
制作:朱文博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若辰
川观新闻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