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4-07-19 14:47:53
苏联解体后,红旗落地,时局动荡,原本在哈萨克斯坦快乐生活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居民纷纷回到自己的老家建设祖国,哈萨克斯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口危机。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主体民族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1992年题为《我们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同胞们》的演讲中讲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一个祖国,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哈萨克斯坦。”
为了谋求民族独立,巩固国家地位,哈萨克斯坦是做出了一份大努力的。独立之初,哈萨克族人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比例仅为40%,与俄罗斯族人口相差无几;俄罗斯狂徒日里莫夫斯基甚至建议:无障碍地穿越“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到印度洋里洗靴子。这让哈萨克北边的民众大为不安:俄罗斯莫斯科近在咫尺,我们何去何从?
1997年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力排众议,将首都从四季温暖的阿拉木图,迁往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纳。此举对北部的俄罗斯族独立态势进行了有效的遏制。奠定了此后阿斯塔纳在中亚最有影响力的地位。
在各种去俄化改革措施中,语言改革是一个温和的切入口。哈萨克斯坦奠定哈萨克语在国内的首要地位——官方文书一律使用哈萨克语。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哈俄双语。在2017年更是大刀阔斧使用拉丁字母代替西里尔字母书写哈萨克语,成为了第三个使用拉丁字母书写文字的独联体国家。
外交上,哈萨克斯坦采取了一种更加讨巧的方法。以俄罗斯为最优先外交伙伴的同时,哈萨克斯坦也对国际上几股主要势力持开放态度。其外交手段,在官方的表述中是“均衡又不等距离的外交”,使用迂回手段“一个萝卜一个大棒”,在中美,中俄,中欧之间谋求均衡。
这种平衡策略具体表现为:2009年,中哈两国就一项大型水电合作项目的谈判进入到最后的阶段,当中方企业认为这次合作已经十拿九稳的时候,一家籍籍无名的韩国公司却中标了。原因是此前中哈已经在多个水电项目上有过合作,几家中国企业大有垄断之势,这引发了哈国政客“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中”的担忧。从这个角度考量,中国企业煮熟的鸭子也不得不让它飞走。
同时为了提高主体民族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1992年题为《我们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同胞们》的演讲中讲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一个祖国,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国民族,在全球的分布大概有1200多万,分布在四十多个国家,其中在中国境内的有10%左右。为了吸引哈萨克族人回流,提高国内主题民族比例,哈萨克斯坦掀起了哈萨克族人“回归历史祖国”运动,给予“归国者”提供资金和就业上的帮助;并于1992年出台了相关《移民法》。
1991—1999年的9年间,从境外迁入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为75万人。自1994年起,中国境内就出现哈萨克族向哈萨克斯坦迁移定居的情况,并呈现增多趋势。
一方面,哈萨克斯坦玩儿阴的,大打民族认同牌:哈国政府认为,境外的哈萨克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流亡的难民。哈国政府(模仿以色列)宣称,哈萨克斯坦是全世界哈萨克人的故乡,只要提供有效的民族证明,就可以加入哈萨克斯坦国籍并获得土地和工作的机会。其最新考古结果声称,哈萨克国家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比沙俄的罗曼诺夫王朝历史还要久。
另一方面,中国的哈萨克族人聚居于新疆阿勒泰、伊犁河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有着同一民族的族缘和地缘关系,在以前哈萨克人快乐放羊的时候,广袤的草原上并没有特别的国界区分。因此两国人民历史上交流频繁。
从中国哈族移民的目的来看,大多是为了追求物质和更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一些移民凭借掌握中哈两种语言和人脉优势,从事贸易,导游,开餐馆等工作。经过多年奋斗,小日子过得不错。
但也有哈族移民却碰了钉子。由于大量移民的出现,哈国政府却傻眼了,吹过的牛兑现不了,承诺的优惠政策,房屋和补助难以发放到位;从中国移民来哈的哈族大多是牧民,听取了哈国表舅的怂恿脑子一热就来了,最后发现自己除了放羊啥都不会,沦为社会边缘人群。
更加大条的是,在地说哈萨克语都能互相沟通,但在大多数经济政治领域使用更频繁的俄语,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哈萨克人却是一窍不通,对哈国的哈萨克书面语和哈语中大量的俄语借词更是难以适从。这就导致了来自国外的哈族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劳动;而鲜有在政坛有所作为。因此从中国来的表亲,融入哈国当地圈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馆作展览的哈萨克斯坦历史文物,比如文献,石刻,上面书写的大多都是古汉语,而鲜有俄文或突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