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8:10
提起私塾,大家往往会联想到封建社会,联想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实,作为民间固有的办学形式,私塾由来已久。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
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
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这些字眼都带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纷纷收徒授业,创办私学。
孔子在家乡曲阜办的私学被认为是最早的私塾之一。
孔子到30岁左右时,就开始收徒授业了。孔子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他的学生,既有平民出身的颜回、子路,又有贵族家庭的孟懿子、南宫敬叔,还有商人出身的子贡。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平民可以通过读书获取入仕机会,私塾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到清末,私塾已经完全发展成熟,按照私塾先生的从教模式,可以分为自己开办私塾施教,和被延请施教两种。
塾师个人开设的学馆可以称为“自设馆”,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是最常见的私塾形式。
塾师被延请施教的私塾,分为三种。
一是义塾。义塾带有免费教育的性质,由私人或私人团体创办并主持、经营,以出身于清贫家族的子弟作为施教对象。
二是村塾、族塾。村塾由一村或邻村自愿结合,推举有名望、热心教育的地方绅士为学董,按田亩摊派费用,聘用塾师,择址设馆,教育子弟。
族塾依靠祖产支撑,属于宗族内部办学,族塾往往设在宗祠内,不招收外姓儿童。
三是家塾,富贵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薛蟠等人读的私塾,就是贾家的家塾。
私塾的塾师多为落榜的秀才、老童生,或者是仕途失意的官员。《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就是中了进士、放了官又丢了官,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馆的。
也有个别称得上硕儒的,如曹雪芹、蒲松龄等。
私塾一般六岁启蒙,读书要先向孔子牌位或圣像及先生各磕一个头,叫拜先生,才正式入学。
私塾的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
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
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科举考试。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学生的数量上少则一二人,多则三四十人不等。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
私塾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与官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