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4-12-19 09:17:26
春秋战国阶段作为我国古代史中史料记载的首个社会变革时期,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不同的人才以及他们提出的新思想,也被后世人称之为“百家争鸣”。
在种种思想的碰撞下,华夏文明愈加璀璨,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愈发频繁。
为了在危机四伏的乱世中获取一线生机,各诸侯国纷纷开始改革,弱国寻求改变,强国寻求突破。
然而在强者生弱者死的乱世中,诸侯国如何才能保全国家不被吞并呢?
唯有发展军事和经济、增强侯国内的国力,才能在战场上赢得胜利。
正如赵雍提出“胡服骑射”改革,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里,将赵国的领土扩大为原来的4倍;秦国商鞅变法,为一扫六合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为实现富国强兵目标而服务的思想,后世称之为军事经济思想。
谈及这种思想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经历了以下三大阶段。
公元前1046年,因吕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得以在营丘(今临淄)封国建邦,国号为齐。这位吕尚后世也被称之为太公望,即我们所熟知的姜子牙。
他来到营丘后,开始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提出相应的政策,着手简化冗杂的习俗,并且勤于政务。
在吕尚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下,齐国的人口开始快速增长,获得周成王赐予的征伐权后,齐国的领土也在不断增加。
到了齐桓公时期,齐国几乎已经占据了整个山东半岛。
由于领土毗邻黄海、渤海,当地百姓不乏靠捕鱼为生,还研究出了提炼粗盐的技术,这也为齐国发展渔、盐业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公元前685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迫切地需要找到有才之人辅佐他,在鲍叔牙的推荐下,管仲成了齐国的国相。
管仲就职后,齐桓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增加军备、攻打周边国家,管仲却认为需要先发展国内的经济,再对外动兵。
不过齐桓公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下令起兵伐宋,然而周边诸侯纷纷兴兵救宋,齐国铩羽而归。
接连几次的失败,让齐桓公彻底信服了他的建议,开始通过发展国内的渔业和盐业提升齐国实力。
他还提出要根据官员的真实政绩决定官员的任用与否,大力发展国内的农业和经济,使得齐国面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焕然一新。
经济民生方面有了明显增强后,管仲认为发展军事实力的时机已到,先后提出了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等政策,增强本国的军事实力。
外交方面,齐国奉行的策略则是“尊王攘夷”,以诸侯长的身份伐不敬,与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于葵丘召集诸侯国参加会盟,这场盛大的仪式彻底奠定了他中原首位霸主的地位。
不过从齐国建国至齐桓公成为霸主,齐国提出改革发展军事、经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自身的地位,保持侯国割据的现状,并没有试图改变诸国纷乱的现状。
通过发展经济可以壮大军力和民生,继而通过强盛的军力来保证自身及国家的安全。
管仲所提出的这些改革理念,也正是军事经济思想的雏形。
齐桓公通过这些举措成为首位霸主之后,其他的国家也意识到了该思想的重要性,进而纷纷开始提出新的理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楚国。
在许多人印象中,之所以出现春秋争霸的场景,是因为分封制的存在。
历任周天子将封国权和征伐权作为奖赏分封给后代或是有功之臣,在史书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楚国也同样因此立国。
在周成王时期,荆楚地区的楚族所组建的部落首领熊绎被分封为子爵,因此自称为楚国。
不过由于楚族并非中原族群,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蛮夷之国,很少被周边国家认可。
据说,首领熊绎前往封地丹阳后想要祭祀祖先,但是当他们搭好祭台后却发现封国内并没有可用于祭祀的东西。
为了保证祭祀顺利进行,熊绎等人就在夜晚去相邻鄀国偷了一只小牛。
因为担心丢牛的人找过来,只好连夜宰杀并举行祭祀。
这则“鄀国盗牛”的典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却让楚国承受了诸侯国上百年的鄙夷。
在此之后,熊绎开始大力发展国内的农业和经济。没有资源,就穿着破衣、乘坐着柴车开垦荆山,通过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彰显自己的忠心……
然而这个方圆只有五十公里的小国并没有被其他侯国放在眼里,周天子设宴款待诸侯时,楚王只能坐在篝火旁看着他们对饮。
种种不公平的对待让楚国历任国君认清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想要拥有话语权就要有强大的实力。
在楚武王、楚成王等几位国君的带领下,楚国开始逐渐吞并周边众多小国家,将广袤的汉江平原和拥有丰富铜矿的随国都收入囊中。
有了土地就有了人口,有了铜矿就可以提升军事实力,历代统治者的努力下,楚国终于有了与诸侯国平等对话的实力。
通过发展军事来获取领土和资源从而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提升进一步发展国家的军备实力,这是历代楚国国君所探索出来的一条强国之路。
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已经成了诸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国了。公元前597年,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楚国和晋在邲进行了第二次较量。
由于楚国的军事实力更强,获得这场战争胜利后,在中小国中威名愈盛,并在三年后“问鼎中原”,成为当之无愧的新任霸主。
不过这时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反而有了更加宏大的目标,即夺取中原,称霸天下。
在这一过程中,楚国的军事经济思想也在逐渐趋于成熟。
或许是浮云遮望眼,长时间居于大国地位的楚国并没能正确地处理经济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在国家的发展方向上屡屡做错选择。
与晋国在鄢陵、湛阪两次战争均已失败而告终后,楚国国君不仅没有痛定思痛,大力发展经济,反而到了楚灵王时期仍在穷兵黔武。
以至于到了春秋末期被吴国击败后,不仅错失了北上的时机,也丧失了夺取中原的资格。
从楚国军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真正成熟的军事经济思想应该是“经济服务于军事,军事作用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缔造出一统天下的强国。
满足这一条件,并将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无疑是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始皇之所以能扫六合、统天下,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起决定性影响的还是秦国历经百年完善的军事经济思想。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早在秦孝公时期,重视商鞅提出的变法,通过重农桑、奖军功等一系列的举措让秦国一改弱国形象,不仅经济得到快速提升,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
不过这一变法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证秦国能在其余六国的进攻中保全自身,属于思想的初级萌芽阶段。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却没有废除他提出的多项改革内容,并对他的商法加以重用。
通过对鼓励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等措施,秦国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经济。
将其用于提升军备后,顺利夺下了巴蜀之地,为日后进击中原埋下了伏笔。
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继任的秦王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实力,培养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骑兵。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才能先后击退多个国家,甚至将六国联军都挡在函谷关外。
最能体现秦国军事经济思想运用的,当属名贯古今的“长平之战”了。
秦昭王在位时,就通过多场战争的胜利从楚、魏、赵等国获取了大量领土,又通过几年蛰伏积累经济积攒了所需的军需。
长平之战的胜利坑杀了近45万赵军,让对秦国最具威胁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秦军约20万的伤亡同样给秦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从公元前260年至公元前230年,秦国便始终在休养生息,更加侧重于发展国内经济,并没有对邻国发起大规模战争。
之前的胜利,让秦国有了足够广阔的领土和矿产资源,各行业的发展也如鱼得水。
经过30年的积累后,这具庞然大物也再次向其余几国露出了它恐怖的獠牙。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嬴政完成了灭六国、统天下的目标,实现了历任秦王的最终梦想。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既是对嬴政功绩的肯定,也是秦六世能合理运用军事经济思想才能实现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仅体现在它的对外军事实力上,还体现在它对内的经济基础上。
在秦朝建立的那一刻,春秋战国时期宣告结束,其军事经济思想也彻底达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