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4-11-21 10:03:32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诗中“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绝世美女正是杨贵妃(杨玉环),可是这位绝代佳人是怎么香消玉殒的呢?遗体最终下落又会在哪呢?
《旧唐书》中记载:“肌肤已坏,惟胸前香囊犹存。” 而《新唐书》记载中只有“香囊犹在”,没有提到杨贵妃遗体。两本史书所记载虽存在差异,但都没讲清楚杨贵妃遗体最终去了哪?
作为大唐盛世颇为形象的代名词,虽已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与流逝,但杨贵妃的生死之谜,是如何香消玉殒的?这一系列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以及发现更多相关历史人物信息,完善国家历史细节。
再简单概述一下人物吧!杨玉环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性格婉顺。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古人说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代表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人,其中“羞花”就是杨贵妃,有着玉环羞花、妃子一笑、贵妃醉酒等说法。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众说纷纭。
安史之乱:死于马嵬坡下
据正史记载:杨贵妃自缢在马嵬坡下。至今在陕西省兴平市的马嵬坡有一座贵妃墓,相传墓葬的主人就是杨玉环。当年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玉环和众多亲信逃出长安,西行到了马嵬驿。然而这时候士兵怨气浮升、士气低落、停滞不前。当时的大将军陈玄礼用技巧杀了杨玉环的堂兄——时任宰相的杨国忠(他任宰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也算是导致安史之乱的间接原因吧)。
杨国忠被杀后,士兵怨气仍在,护驾的六军将士也还是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虽然宰相杨国忠被处死,但是杨贵妃没有受到处罚,众将领士兵不能容忍杨贵妃继续在位,也希望皇上能予以正法。虽然唐玄宗辩解说杨贵妃没有罪,她一直久居深宫,不曾与他人接触来往,但是将士们仍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因此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对皇帝的做法还是不满。
最终为了安定将士之心以及在高力士劝说下,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因此也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唐玄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安史之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死于乱军
杜甫在《哀江头》诗中,“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似乎暗示杨贵妃不是被唐玄宗赐死,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而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这些也都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对于该说法比较少人认同,也仅在刘禹锡的《马嵬行》诗中有所描述,诗中“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诗中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在缢死前吞过金。
安史之乱未死,被秘密送往且最终死于日本
在《长恨歌》这几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中,有不少人解读到了另外一种结局,杨贵妃被唐玄宗藏起来,送往日本。据说,在马嵬坡,杨贵妃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宫人救起。而后在今湖南、湖北一带漂流。最后在乾元元年与唐玄宗接通了联系,在襄阳城外的汉江岛上有过一次秘密会见。又因此引发了襄阳康楚元(襄州将领)叛乱,为此唐玄宗命人秘密把杨贵妃送往日本。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漂洋过海,不可能。
如果仅仅是从海上交通上出发考虑,否定漂洋过海是不对的。因为早在先秦,中国人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就有不少(例如:鉴真和阿倍仲麻吕)。
这或许是那些文人骚客不甘心绝世佳人就这么死去,便以另外一种想象或解读来表达对杨贵妃遭遇的同情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杨贵妃的某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