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3-06-25 14:44:23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到底怯的什么?反正不是乡情。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和同时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新唐书》评价为“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
宋之问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宋之问入仕之时,正是武则天当政之际。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直于洛阳西入阁,宋之问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
武周时期,宋之问一直是武则天身边的近臣,所作大多为应制诗(皇帝的命题作文)。由于受宫廷诗人这一身份的局限,宋之问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曾入选中小学教材的《渡汉江》,就是流传至今的短制名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句“近乡情更怯”,将游子的内心写到淋漓,因而成为直到现在还常常被人引用的千古名句。
对于宋之问的《渡汉江》一诗,后人一直把它当成乡愁诗来解读。用现代语言来翻译就是,诗中表达的是,诗人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之后,终于得返乡里,但是,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甚至也不敢向从家乡那边过来的人打听故乡事。
《渡汉江》一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将诗人“思乡情切,近乡情怯”的激动、不安以及畏怯的复杂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那么,作者在此表现的果真是“思乡情切,近乡情怯”的乡愁吗?如果结合这首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会发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怯”其实另有奥秘。
《渡汉江》一诗是是宋之问遭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后,实在适应不了南方气候,这才不顾圣命,由贬所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洛阳越来越近了,于是有感而作的。宋之问此时的身份就是个“逃犯”,逃犯最害怕的是什么?当然是害怕被有司发现,所以,才有了离洛阳越近,内心越害怕的纠结。
宋之问之所以遭贬,是与他的为人有着直接关联。在唐朝诗人中,宋之问的是人品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他的许多行为为时人所不齿:比如,为了讨好武则天的宠臣张氏兄弟,他不惜放下身架,给张易之端壶倒尿;再如,为了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据为己有,他竟然亲手捂死了自己的亲外甥刘杀夷……
宋之问此时遭贬,是因为他的靠山张氏兄弟已死,武则天被逼退位,太子李显上位。李显上位后,一改武周新法,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武皇及张氏一党也得到清算。宋之问就是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的。被贬泷州不久,宋之问因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宋之问的那首《渡汉江》,就是宋之问偷逃回洛阳时所作。
逃回洛阳的宋之问,无处藏身,只好投靠曾经的好友张仲文。张仲文深爱其才,冒险将他收留,没想到,他却恩将仇报,害得张仲文一家丧命九泉。
原来,宋之问逃回洛阳不久,退居上阳宫的武则天就抑郁而逝,但是,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氏诸人依然声势显赫,这让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中正直大臣愤恨不已。为了彻底解决武氏集团对李唐王朝的威胁,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消息后,认为这是人生翻盘的机会到了,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
最终,果如宋之问所料,宋之问通过告密取得了武三思信任与重用,朝廷对他擅自逃回洛阳一事非但没有追究,反而提拔其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
武三思被剪灭后,宋之问又先后依附太平公主、韦后及安乐公主。宋之问的三心二意,让太平公主非常嫉恨,结果又受到贬谪。宋之问被贬后,并无反思,整日游山玩水,“穷历剡溪山水,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半年后,唐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又被李隆基带兵所灭,唐中宗的弟弟、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唐睿宗继位后,这才开始清算宋之部,以其无悔过之心故,将其在贬所再次贬谪。唐睿宗在位两年禅让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隆基上位后,直接将宋之问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