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4-10-25 13:47:23
分享词帝李煜最经典的八首词作,希望你能喜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两句描绘了窗外细雨绵绵,春天的气息已经逐渐消逝的景象。雨声潺潺,不仅暗示了作者心中的愁绪,也象征着国破家亡的凄凉。
“罗衾不耐五更寒。”这句描述了作者在床上无法忍受五更时分的寒冷。这里的“罗衾”指的是丝绸的被子,而“五更”则是古代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身体上的寒冷,也暗指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梦中忘却了自己的身份,沉迷于短暂的欢乐。然而,当梦醒时分,他却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加深了他的痛苦。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这里,“凭栏”意味着倚着栏杆远望。作者告诫自己不要独自倚栏远眺,因为那将使他看到无尽的江山,进而引发对故国的怀念和痛苦。
“别时容易见时难。”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无法再见的痛苦。失去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得到,但一旦失去,就再也难以找回。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流水和落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春去也”则直接指出了春天已经离去,无法挽回。最后,“天上人间”则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和现实的巨大差异,那种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消逝、梦中的欢乐、现实的孤独和无奈,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和对往昔的怀念。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一重山,两重山。”这两句词以山的重复出现为开头,营造了一种连绵不绝、阻隔重重的氛围。这里的“山”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峦,也象征着词人与亲人之间的重重阻隔,无法相见。
“山远天高烟水寒”,进一步描绘了词人所在的环境。山高路远,天空高远,烟水迷蒙而寒冷。这种景象更加深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
“相思枫叶丹”,这句词中的“枫叶丹”形象地描绘了枫叶的颜色,暗示了秋天的到来。枫叶的红色也象征着词人内心的相思之情,炽热而深沉。
“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词以菊花的开落为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菊花开时,词人或许还抱有希望,但菊花残时,词人的思念之情却更加深沉。
“塞雁高飞人未还”,这句词中的“塞雁”指的是北方边塞的大雁,它们南飞时经过词人所在的地方。词人看到大雁高飞,而自己的亲人却仍未归来,内心的失落和思念之情可想而知。
“一帘风月闲”,这句词以“一帘风月”为结尾,描绘了词人独处的场景。风月虽然美好,但词人却无心欣赏,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这里的“闲”字,既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也暗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
《长相思·一重山》以山、水、枫叶、菊花、大雁等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期盼。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李煜词中的佳作之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两句开篇即描绘了春天里林花凋零的情景,红色的花朵随着春天的结束而凋谢,显得如此匆匆。这里,词人用“太匆匆”来形容春花的凋零,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述了导致林花凋零的原因。早晨的寒雨和晚上的寒风无情地摧残着花朵,使其无法抵挡而凋零。这里,词人用“无奈”来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无力感,也暗示了人生中许多事情都是无法改变的。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三句则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其中,“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因悲伤而流下的红色泪水,这里用来比喻林花凋零时留下的遗憾和伤感;“相留醉”则表达了词人希望留住美好时光的愿望,但“几时重”却又告诉他,这样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将个人的感慨上升到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他感叹人生充满了遗憾和无奈,就像那向东流去的江水一样,永远无法回头。这里的“水长东”既是对江水流向的描绘,也是对人生无常的象征。
整首词以春花凋零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开篇两句,词人以春花秋月作为时间的象征,问询这些美好而短暂的自然现象何时能够结束,同时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春花秋月年年有,而往事却一去不复返,词人在此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词中,词人通过“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一具体场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忧伤。在明亮的月光下,词人回首往事,想起故国的种种美好,但现实却是国破家亡,令人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词中,词人通过“雕栏玉砌”这一具体的建筑形象,暗示了故国的繁华和美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可能仍然屹立不倒,但曾经居住在其中的人却已经老去,容颜已改。这里,词人用“朱颜改”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全词的高潮部分,词人以江水东流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自己的愁绪。江水滔滔不绝,向东流去,永不停息,而词人的愁绪也如同这江水一般,无法排遣,无法消除。这里,词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无奈感慨。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无常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无奈感慨。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李煜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深沉情感和卓越才华。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开篇两句概述了南唐自建国至灭亡的大致时间(虽非精确四十年,但以此表达长时间跨度)和辽阔的疆域,展现了李煜对故国家园的深情回顾。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这几句描绘了南唐宫廷的极度奢华与美丽,凤阁龙楼高耸入云,园林中的树木如同美玉琼枝,一片仙境般的景象,暗示了李煜在位时沉浸于艺术与享乐,几乎未曾预料到战争(干戈)的降临,反映出其治国初期的和平与繁荣,以及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毫无准备。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一旦”二字突出了国破家亡的突然性,李煜从帝王沦为宋朝的阶下囚,身心俱疲,这里的“沈腰潘鬓”借用了沈约(文人,以瘦著称)和潘安(美男子)的典故,形容自己因忧愁而日渐消瘦,青春不再。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最后几句描绘了李煜被俘前最令他心碎的一幕:在匆忙离开宗庙(象征国家与祖先)的那天,宫廷乐队还在演奏着悲伤的离别曲,李煜面对着曾经侍奉自己的宫女,不禁垂泪。这一场景极富戏剧性,既表现了国破的悲剧,又流露出李煜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无限留恋与哀伤。
全词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落魄,展现了李煜从帝王到俘虏的巨大身份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冲击,深刻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与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是典型的亡国之音,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作者独自一人默默登上西楼,此时月已如钩,弯月映照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这种寂静与凄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环境描写:“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深深的庭院中,梧桐树寂寞地矗立,它们被秋天的清寒所笼罩,仿佛也被锁在了这萧瑟的时节里。这里的“锁”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深院的寂静,也暗含了作者被囚禁的境遇。
情感抒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离愁别绪如同乱麻一般,剪不断也理不清。这里用“剪不断,理还乱”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内心纷乱复杂的情感。这种离愁不仅来自于对故国的思念,也包含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结尾:“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离愁的滋味,不同于一般的愁苦,它更加深沉、更加难以言表。作者用“别是一般滋味”来形容,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首词情感深沉而真挚,李煜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周围的景物中,使得景物也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同时,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悲怆情感,也体现了他作为词人的卓越才华。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词开篇即点明离别已久,时间已至春半。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季节,然而词人却感到触目皆是令人断肠的柔肠百结,这种对比凸显了词人内心的痛苦。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两句通过描绘庭院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离愁。梅花纷纷落下,如同雪花般纷乱,词人试图拂去身上的落花,但落花却越拂越多,满衣皆是。这种景象既表现了春天梅花盛开的景象,又暗喻了词人离愁的深重和无法摆脱。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表达了词人期待远方亲人的音信,但雁来却无凭据,意味着期待落空,更增添了词人的离愁。
路遥归梦难成:由于路途遥远,词人连在梦中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进一步体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将离恨比作春草,春草生生不息,离恨也绵绵不绝,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间过了多久,离恨都会如影随形,难以消除。这种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词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词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离别的痛苦。词人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李煜作为词人的卓越才华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篇即点出主题,“多少恨”,直接表达了词人心中难以言喻的哀愁与遗憾。这些复杂的情绪,在昨夜的梦中再次涌现,暗示了即便是梦中,也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这两句描绘了梦中重现的昔日盛景,上苑(皇家园林)游玩时的热闹繁华,车马络绎不绝,犹如流水般顺畅,马匹排列得如同长龙,生动再现了南唐鼎盛时期的富贵气象和皇家出游的壮观场面。
花月正春风。 此句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花好月圆,春风拂面。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那时的生活如春天般温暖而明媚。然而,这一切都已成追忆,与当下的境遇形成强烈反差,更添词人的无限感伤。
整首词通过对梦境中旧时繁华景象的追忆,反衬出现实中的孤寂与悲凉,表达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对过往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无尽哀愁。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词作情感深沉,意境凄美,充分体现了李煜作为“词中帝”的艺术魅力和深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