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倦的成语有哪些(《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

更新时间:2024-10-03 08:03:30

《诲人不倦》

一、【课文梳理

1.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⑴教育的作用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⑵教育的对象——子曰:“有教无类章(15.39)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⑶教育的内容——子以四教章(7.25) 陈亢问于伯鱼曰章(16.13)

⑷关于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子曰:“不愤不启章(7.8)

讨论式教学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章(3.8)

激励式教学法——子谓子贡曰章(5.9)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章(11.3) 子路问:“闻斯行诸章(11.22)

⑸教者素养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①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上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②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③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

【小结】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二、【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子曰:“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退之。”


★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

答: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三、【课内探究】

(一)知识梳理

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宏观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得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对学生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其发挥各自的才能。

2.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是指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章程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3.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给予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他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已有一段时间的思考,到了想说而难以表达的程度。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该帮助其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且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4.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孔子的教学理念,而不是指教学方法。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整理思路】

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语料一,“愈”,“较好、胜过”之意;“望”,“比较”之意;“与”,“赞同、同意”之意。语料二,“行”,“为、统率、治理”之意,“有是”,“做到这样”之意。

2.关注语料特点,明确答题方向。语料一是出自课文《诲人不倦》,讲的是孔子的教育观。孔子的这一问显然是其教育方法的具体体现。语料二出自《高山仰止》,赞美夫子高尚的道德的同时进一步呈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这里,内容的指向显然也是其教育技巧。

3.结合材料,探究内涵上的差异,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语料一表面上不像语料二一般在高度肯定学生,反倒是在暴露学生的不足,实际上是一种激将法的运用,而“吾与女弗如也”的断句更是安慰中有着勉励。

【学生试做】

大约5分钟。

【答案比对】

21.德行 言语

22.(4分)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发现问题】

我存在的问题:


(三)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1)王夫子所说“有所不教”其目的是 (摘录原文中词作答),这种提法与孔子提倡的 教育原则不谋而合。(2分)

【答案】待人之悟(或:求通) 启发诱导

(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3分)

【答案】强烈的求知欲;有自主学习能力,会主动质疑,独立思考(各1分,结合选文或《论语》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从文段一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教育境界?(2分)

【答案】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1分);教学相长(1分)

(2)结合文段二谈谈“礼”的作用是什么,以及“礼”和“和”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封建等级制度。(1分)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礼是和的手段,和是礼的目的,要和谐而又要有原则,要以礼仪加以节制。(2分)


(四)迁移拓展

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²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示例:构建公平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道德教育。

相关推荐

茉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想要养殖茉莉,可以用疏松透气的酸性砂质土壤进行养护。在养护期间,可将环境的温度稳定在14~35度之间,过冬温度控制在5度以上。在生长期间,给予其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不过要注意,在夏季期间需要遮荫,在冬季期间需要控水停肥。1、土壤茉莉属于优良的观赏花卉,适应能力良好,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茉莉喜微酸性土壤,

2024-11-23 11:15:03

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呢(大熊猫为什么能成为国宝?)

如果说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那么大熊猫绝对是代表中国在世界的一张名片。它800万年的艰辛历程,对应了中国一样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它温顺善良的性格对应了中国人民对热爱和平的态度。它黑白分明的皮毛对应了中华民族清清白白的做人原则,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对应了中华民族大智若愚的智慧,它悠闲自在

2024-11-23 11:00:13

虚张声势的意思解释(韩愈之虚张声势)

【虚张声势】是一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释义】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虚张声势西汉景帝时,李广为上郡太守。当时匈

2024-11-23 10:45:34

葡萄怎么种植全过程(葡萄树的种植与管理:从新手到专家的指南")

一、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种植地点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所在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葡萄品种。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最适宜葡萄的生长。同时,葡萄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因此要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且易于灌溉的地方进行种植。二、做好土壤改良在葡萄树种植之前,要了解葡萄树的营养需求。一般情况下,葡

2024-11-23 10:31:35

苏州历史文化景点推荐(苏州10大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苏州这些文化地标里,藏着苏州城2500年的文化底蕴。苏州博物馆了解一座城市的经济,去看高楼,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去看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有着国家级的“亮度”,它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大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馆藏文物

2024-11-23 10:16:33